×
首页 首页 香讯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分享

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

发布者: 李洋| 2023-8-16 21:29| 查看: 103094| 评论: 0|来自: 新京报/大美V视

摘要: 广东地处岭南,文教晚起于中原。然而唐宋时期海洋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广州跻身商业大都会。至明代,广东的文教水平已与中原及江南地区接近,出现了大批学者和文人。


燕居焚香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天然的香气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带来嗅觉上的美好体验,还能够起到舒缓疲劳、凝神静气、启迪文思的神奇功效。文人雅士们常在幽室、花园或庭院中设香席以“试香”,士子们借香而聚,寻求共同的精神慰藉。各色香料既可以单独爇烧,也可以相互配伍。文人爱香,不仅尽其妙思来制香,还会为自己所配的香方取一个别致的名字,极尽风雅之能事。在明代心学发展的背景下,焚香还与静坐静修融合在一起,香斋静室纷起营建,香炉也成为重要的文房清玩陈设。明代,东莞香市、广州花市、云浮珠市、廉州药市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市,其中尤以东莞香市最为著名,所贩莞香,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唐时已传入广东,宋代普遍种植。因主要集中在东莞地区,故名莞香。东莞一带沙石相间的瘦瘠黄土特别适宜香木的生长,所产莞香风靡一时,被誉为“香之君子”。明代莞香行销各地,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写了当时苏松一带(现在苏州、上海一带)“薰月”的盛况:“以黄熟彻旦焚烧”“莞香之积阊门者,一夕而尽”。香港在明万历元年(1573年)以前隶属于东莞,“一向以贩香得名”。由香港所贩之香,远销外国。

 

 

■  石湾绿釉出戟博古寿字双耳三足炉,明代。

 

 

■ 潮州白釉双耳炉,明代。

 

 

■ 竹雕荔枝香筒,明代。

 

插花可追溯到南朝瓶花供佛的礼仪,而后在文人中流行起来。宋人将插花与烹茶、焚香、挂画并称为“生活四艺”。与宋人的雅艺相比,明代的文人可谓痴迷花事了。明代插花艺术空前繁荣,至晚明进入成熟阶段。当时还出现了不少专著,如袁宏道的《瓶史》、张德谦的《瓶花谱》等。广东四季花繁,然而最受明人喜爱的,要属一种名为“素馨”的香花了。据记载,广州在明代已有花市,但只卖素馨,无别花。珠江沿岸的花农们趁夜采摘,黎明时进城贩售。每天清晨,带着露水的素馨就这样被买来,装在盘中,置于文人们的案头。素馨外形似茉莉,花洁白而香气馥郁,放在怀中可以避暑,花香可以清肺气,在天气溽热的岭南自然深受欢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及素馨时说:“夏月花多,入夜满城如雪,触处皆香,信粤中之清丽物也。”

 

 

■ 广东天气炎热,盛产香花香木。素馨花是最受广东明人喜爱的一种香花。

 

 

 

■ 蕉叶纹觚形瓶(左),明代;石湾窑月白八卦琮式瓶(右),明代。

 

古琴起源很早,在周代,学习琴艺就已经成为贵族身份和情操的象征。经过汉唐宋时期的发展,至宋代,在琴学上,古琴全面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将儒家的“尚正之气”、道家的“自然之趣”与佛家的“出世之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最能体现积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乐器,同时也使古琴真正成为高雅的文人之琴,立于诸艺之首。明代是古琴发展的极盛时期,在明代皇帝中,自太祖朱元璋以下,至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崇祯,都是不折不扣的古琴爱好者。著名的斫琴家也应运而生,如江西涂氏、钱塘惠氏、吴门张氏等,都是祖孙、弟兄相继的制琴世家。在传世古琴中,明琴约近十分之九,制作精妙。琴学也是在明代传入岭南,陈白沙、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名士成为当时知名的琴人。文人雅士常根据琴的取材、形制、声音等特性,为其取名,并将之刻于琴的底板上靠近琴颈的部位。其名两字、三字或四字,文意清雅,寄托遥深。如岭南四大名琴:春雷、秋波、绿绮台、天。有时,琴的底板上还刻有记述收藏传承,或表达主人理想志趣的文字,雅器与诗书相映成趣,使得古琴更加成为一件艺术珍品。陈白沙精擅琴艺,雅好古琴,藏有“沧海龙吟”“寒涛”两张岭南名琴。相传他曾在梦中受仙人指点弹奏石琴,因而别号“石斋”,晚年自称为“石翁”。他主张通过抚琴体验儒家圣贤气象,追求理想人格。不以琴技为至境,而以自然之道为终极,讲求琴德。其核心是要求他的门人弟子任何时候都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有为仁爱而殉道的精神。

 

 

■ 天琴,广东历史上的四大名琴之一。

 

 

■ 邝露抱琴图。邝露为明末广东著名诗人,其所收藏的唐琴“绿绮台”为岭南“四大名琴”之一,在琴界有极高声誉。


1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0)

手机版|帖子汇|禁闭室|关于我们|帮助|沉香文化网 (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16038076号-1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