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绘画
明初,中原书坛盛行风姿柔美的赵(赵孟)体字;到了明中叶以后,以“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宠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崛起,使帖学书法达到了新的高度。明代广东书风颇具革新精神,且人才辈出,直与中原争衡。其中首推大儒陈白沙,他以茅草制“茅龙笔”,书写时笔画遒劲,别开生面。这种苍劲峭拔的书法,一扫当时甜熟萎靡的书风,因此震动中原,令世人耳目一新。
与书法的情形相反,在绘画方面,广东文人画多学习和借鉴中原更为成熟的绘画风格。文人画也称“士夫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画中带有文人意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明代文人画以文徵明、沈周创立的“吴门画派”为代表,其成员中多有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广东绘画受其影响,明季以降,吴门风格日渐成为广东文人画的主流。
■ 《梁孜山水卷》,明代。
■ 《高俨山中午读图轴》(左)、《彭睿竹石图》(右),明代。明代广东文人画多借鉴中原更为成熟的绘画风格,如吴门风格。
雅 艺
镇日掩书窗,心闲万境忘。
汲泉烹苦茗,添火试沉香。
琴韵清宵远,诗声白昼长。
青编长在手,倦倚竹方床。
——丘《书房四幅为新河许生作》
温暖的气候使得广东富有香料、花木、茶叶等物产,为文人研习香、花、茶道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古琴亦在明代传入岭南,理学家陈白沙即有着“岭南古琴第一人”的美誉。
明代朱权《茶谱》载:“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广东种茶自唐始,唐代曹松把茶种移植到南海西樵山,便拉开了广东茶文化的序幕。到了明代,广东各府州县茶叶种植和茶产经营不断扩大,出现了众多名茶。广州的“茶市”与潮州的“工夫茶”也在明代开始成熟,并成为广东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的功效以及各种妙用屡屡出现在岭南文人的笔端,成为文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诗为证,
交加摇影竹窗虚,试问寒炉煮茗初。
——苏仲《和煮茗诗韵》
何时乘兴寻君去,煮茗谈诗到夜分。
——陈琏《寄竹林张先生》
芳醴洽四坐,如灌甘露液。珍瓷啜新茗,泠然生两腋。
——张萱《伏日区用孺太史招饮慈仁寺蟠松下同赋》
■ 潮州窑白釉堆花瓜形把壶(左),明代;德化窑梅鹿杯(右),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