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香讯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分享

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

发布者: 李洋| 2023-8-16 21:29| 查看: 103095| 评论: 0|来自: 新京报/大美V视

摘要: 广东地处岭南,文教晚起于中原。然而唐宋时期海洋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广州跻身商业大都会。至明代,广东的文教水平已与中原及江南地区接近,出现了大批学者和文人。


刻书与藏书

 

明代广东的刻书业发展迅速,官府刻书(俗称官刻)、文人刻书(俗称私刻或家刻)、书坊刻书(俗称坊刻)均蔚为大观,且出现了文人刻书向商业书坊发展的趋势。

 

明代广东藏书家首推丘。丘家贫好学,少年时读书非常困难。后于明景泰年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丘出仕之后,为使家乡学子不再无书可读,特地于琼山县学建石室以藏书。丘辞世后,明孝宗特赐图书万卷予石室,以示哀荣。

 

丘在朝廷供职时,偶然于内府藏书中发现了久已失传的几部岭南先贤著作,便精心加以整理汇编,并刊行于世,为岭南文化留下了珍贵史料。

 

 

■ 《白沙子八卷》,明嘉靖十二年(1533)高简刻本。

 

雅集清赏

 

广东文人有着较强烈的个性,更多地关注到个体精神的独立。比如陈献章“江门学派”论学讲求“自得”,提倡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他们同时也有着刚直不阿的风骨,像南园五先生、梁元柱、陈子壮等这些诗人名士,大都有着在朝为官不肯依附权贵而被削职还籍的经历。另一方面,在明季动荡的时局中,他们又萦怀于国事,投笔从戎,乃至以身殉国。

 

显然,无论是因耿直而不见容于朝廷,还是失意于仕途的攀登,作为一种退守,明代文人结社聚会遂成一时之盛,通过此举,重新构建主流仕途之外的闲逸价值时空。诗人墨客不再是星散孤处,他们声气相求,自然地走到一起,在结社和交游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岭南文人又因地处偏远,所结之社、所聚之会得以绵延相当长的时间,又保持了相对统一的风格。

 

雅集与结社

 

文人间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并非单纯的饭局,他们的聚会称为“雅集”。写诗作为各类雅集上的重头戏,是文人必备的文化素养。文人们还组成各种诗社、吟社,定期集会。春秋暇日,佳节良辰,或聚于名山古刹,或约于园林湖畔,选题分韵,诗酒唱和,这无疑是一场才华与学识的比拼。

 

写得一手好诗的文人,不单只是在家乡擅有才名,还能凭借诗才游历天下,在各地的雅集上出风头。崇祯十二年(1639年),广东才子黎遂球赴京会试落榜,返乡途中经过扬州,恰逢四方名士雅集于“影园”,以黄牡丹为题征诗,胜者奖励以金杯。黎遂球即席咏牡丹诗十首,力拔头筹,从此被称为“牡丹状元”。这次雅集也成为黎遂球一生中的大事,被传为诗坛佳话。直到清代,还有文人追慕此事,以之为题材作画。

 

“昔在越江曲,南园抗风轩。群英结诗社,尽是麒麟仙。”元末明初,广东诗人孙、王佐、赵介等五人于南园抗风轩(今广州市文德路中山图书馆南馆)结社,世称“南园诗社”。五位诗人在此招集名士,相聚酬唱,人称“南园五先生”。其诗作风格雄直,蜚声南粤,影响中原。明中期,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等五人于南园故地重开诗社,继承南园遗风,世称“南园后五先生”。崇祯年间,陈子壮、黎遂球、陈子升等十二人再继风雅,被称为“南园十二子”。南园诗社贯穿明代,延续二百余年,对岭南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启年间,梁元柱因弹劾魏忠贤被削职罢归,他回到广州后邀集旧日好友,与陈子壮、黎遂球等人在光孝寺结诗社,推举“南园十二子”之一的陈子壮为社长。因光孝寺中有诃子树,诗社故名“诃林净社”。诃林净社最重要的一次雅集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当时,袁崇焕被朝廷起用,第二次督师辽东,离别广州之际,粤中名士在光孝寺为他送行。其间赵夫绘图,陈子壮等十九人题诗图后,遂成《肤公雅奏图》以赠别袁崇焕。

 

 

 

■ 《肤公雅奏诗画卷》(局部),明代。“诃林净社”于社员袁崇焕离别广州之际所做题诗图与题诗。


1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0)

手机版|帖子汇|禁闭室|关于我们|帮助|沉香文化网 (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16038076号-1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