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香讯 人物生活 查看内容
分享

张华|传统手工制香技艺一缕烟香起

发布者: 李洋| 2022-10-21 10:10| 查看: 102521| 评论: 1

摘要: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如此记载。近日,记者走进玉带路一段的“吉祥香铺”,寻访非遗制香技艺传承人张华,跟随其走进中国的香道文化。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如此记载,道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艺”。而四艺中,焚香被列为首位。近日,记者走进玉带路一段的“吉祥香铺”,寻访非遗制香技艺传承人张华,跟随其走进中国的香道文化。

店铺内布置得古色古香,展架上摆放着各类香条、香粉、香料,落地窗处摆满了晾香盘。整个工作室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看得出这些都是张华的“宝贝”。

炉烟袅袅,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寻香而去,记者见到了身着亚麻色汉服,挎着竹篮的张华,“你们来得正是时候,我正准备去金台采柏树籽,回来就可以制作柏子香。”张华说道。

跟随张华,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来到了金台镇。放眼望去,满山的柏树翁郁苍翠,葱茏欲滴。当下正是柏籽采摘的时节,青柏籽玲珑翠绿,圆润饱满,坠在枝叶间摇曳生姿,煞是可爱。

张华所制的香,其原料都来自于这山间田野的纯天然。“对于追求自然朴素香味的人来说,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制香的原料。”张华说道,春可摘百花,夏可采梨果,秋来收柏子,冬去藏梅花。而柏子香因其取材方便,制作过程简单,也成为不少制香师的入门方单。

“这种带青色未破开的柏籽是最适合制香的。”张华将摘下的柏子向记者展示。细细一嗅,柏籽甚有一番淡烟和露的清冷味道。一会儿,张华就摘满了半篮子。正是早上九点,日头开始毒起来,气温攀升,张华准备打道回府。张华拎着竹筐,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将柏籽摘下,再放入框内。一袭亚麻色中式棉袍,一双绣花鞋,不施粉黛的她宛如春风中的一棵小树。

回到工坊,来不及歇息,张华便开始了柏子香的制作。“右以沸汤焯过,细切以酒浸,密封七日取出,阴干爇之。”宋代《陈氏香谱》中记录了单味柏子香的制作方法。“此方是传统香事中之末香焚香法,鲜柏子过水沸煮,然后放进瓷罐或玻璃罐中,用清酒或低度的黄酒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浸润密封,避光通风阴干。”张华说,柏子是一种很神奇的香料,浸泡后阴干,就变成了一个混合着青木植物香和花香气息的天然香丸。

“如要做线香,那就需冷冻后再研磨成粉,再经过配伍、调制、压香、理香、阴干……这一套古法制香工序下来,少说也要45天。时间的酝酿会使得香更加醇厚。”张华介绍到。张华告诉记者,传统制香技艺的产品除了有香丸,还有香饼、香膏、香珠、线香、盘香、末香等。而制作技艺最关键的是调香和制香两个部分,有着一套严谨完整的体系,每道工序都紧密相连,棋差一招便会前功尽弃。

“制香师要想制出上品香,需得熟悉原料的特性,钻研香料的配伍及炮制方法,在实践中反复试验,精准把握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方能成就一份好香。”张华说,配香跟古人写诗差不多,需要精雕细琢,以花粉为例,有些花为寒性,有些则为热性,要想调配“游刃有余”,就需要制香师充分熟悉原料的特性,掌握一定的药理学和营养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做到这些,一年半载调配出两三款上品香已属不易。在一张老木桌前,张华取出各类香料配比,放在臼杵中,反复捶打、碾压,不一会,香料便成了大小不一的颗粒,经香筛过滤,粉末又进瓷罐,和水,搓揉,直至粉末变成泥土状。“后面就是将这些香泥搓成均匀的长条形状,这是一个‘细致活儿’”张华说,“再将它放在纱网上理直裁好,待阴干后,就成了平时用的线香了。”

“相比于调香师,我更喜欢自称为制香师。”张华说道,如今市面上九成以上的线香,都是机器大批量生产的,传承手工制香的人越来越少,制作的技艺也濒临失传,很多制香工具也已经看不到。“制香讲究一个慢字,一步步的古法制香,香料的采集、炮制、储存,时间的把握,都是机器所代替不了的。”

“传统香道不仅是闻香,还有观烟。”张华介绍道,袅袅青烟变化无穷,一会儿收,一会儿放,一会儿紧,一会儿松……瞬息变化微妙。一炉香,一缕烟,既可静思,又能洞察梵烟缥缈,而现代常见的香水多半是使用几种不同的天然香精,按照特定比例调和而成。“香道,带来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平静、清明、通透、愉悦。”除了面对手工技艺失传,香文化还一度与香水作为对比。当记者问到此处,张华点燃一支香,一缕香烟袅袅升起,悠悠扬扬,凌空而上,似要直插云霄,忽地婉转飘摇,散开了去。烟柱无声无息,却如梵音涤荡心间,叫人心静了然。

“因为母亲的关系,打小我就很喜欢香,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得跟母亲一起熏香看书的情景。”张华出生在高坪区龙门镇,小时候自己和母亲都酷爱读书,那时候母亲便会点上一支香,看着青烟袅袅,张华心里总是说不出的畅快。长大后,张华做过老师,当过私营业主,不论何时何地,她总是香不离身,她说,闻到自己熟悉的味道才觉得安心。

2009年,一位制香师的出现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她从制香师处了解到了关于香道的更多的知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仅拜其为师,更放弃了多年辛苦打拼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研习香道中来。“到各地的香馆或者前辈那里拜访,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去了多少次自己也记不清了。”

“当时南充没有一家香道馆,几乎找不到知音。”张华介绍,近年来,香道开始复苏,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香道甚至亲手制香,但南充却少有人问津。痴迷香道的张华本可以去大城市发展,但她考虑了很久,最终选择留在南充,“这是我的家乡,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张华开办了南充第一家香道馆,从开始的举步维艰,到如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非遗传承人,一路走来,张华满怀着对香的热忱。

香气会消散,但是制香的手艺不能没有传承,只有传承手艺,才能传承匠心,让优秀的传统工艺继承和发扬下去。张华意识到,只有向更多的人传播“香道文化”,才能有机会让它传承和发扬。多年来,张华不断走进学校、社区、楼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香道文化。今年顺庆区开展的市民素质提升教育行动,还邀请了张华给市民授香道课。十三年来,张华沉浸在香山云海中,与香为伴,乐在其中。她精心研究各种古老的香方以复原古香,此外,不拘泥古法,在应用上创新,研制了多款贴近现代生活的香品,如香牌钥匙扣、香囊、车载香水等,获得了大众的喜爱。“手工香从传统中来,如何对其创新发展也是至关重要,传统手艺需要与当代的文化和精神需求相结合,与时俱进,才不会为时代所抛弃。”

“目前有弟子30余人,其中近一半人将传播香文化当作了自己的职业。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都是真正喜欢并且乐于传播与分享香文化的人。”张华说。

近些年,在顺庆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张华参与了许多展览会和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了香文化,香文化的传播呈现积极向好态势。“手艺人,也是守艺人,未来,我会一直坚守在这条道路上,让香文化和茶文化、书画文化一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传统手艺是文化,更是血脉与乡愁。它们曾经是人们营生的手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些技艺流淌于“守”艺人的双手上,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积淀发扬光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



最新评论(1)

手机版|帖子汇|禁闭室|关于我们|帮助|沉香文化网 (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16038076号-1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