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钦州市钦南区东场镇,漫山遍野的沉香树郁郁葱葱,枝头沉甸甸的果实泛着青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若有似无的草木清香。在英窝村的沉香种植基地里,四五十名村民正穿梭林间,熟练地采摘沉香果、捡拾种子,欢声笑语与枝头沙沙声交织成夏日里的丰收乐章。 村民在沉香林间劳作 产业扎根:沉香“全身是宝”促发展 近年来,东场镇将沉香产业作为“一镇一品”特色富民产业重点培育,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土地要素支持等,推动沉香种植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如今,成片的沉香林已成为该镇的“绿色银行”,而盛夏的沉香果,则是这银行里沉甸甸的“存单”之一。 “沉香这宝贝,花、叶、果、种、木,真是全身都值钱。”基地负责人笑着介绍,当下正值沉香果采摘旺季,工人采摘下枝头的生果按1元/斤收购,看似平价,却用途广泛,既有药用价值,也能用于提炼天然香料,还能加工成特色饮品原料;更金贵的是果壳里的黑子种子,工人拾来的种子按15元/斤收购,因其是培育优质沉香苗的核心原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从生果到种子,“一果两卖”的模式让沉香果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也让基地的产业链条更趋完善。 村民将沉香果进行装袋 联农带农:家门口务工挣得“踏实钱” 产业的红火,直接惠及了周边村民。基地优先吸纳附近村庄的劳动力,尤其是留守妇女、中老年村民,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阳光把村民的脸颊晒得微红,却晒不退手里的活计。有人站在树旁采摘果实,青黄色的生果堆成小丘;有人蹲在树底捡拾果壳里的黑子种子,墨黑的颗粒在阳光下闪着光——这一摘一拾间,藏着沉香产业的增收密码,更装着乡亲们家门口的“好日子”。“每天摘果、拾种子,手脚麻利点一天能挣200元,慢点也有100多元,比出去打零工稳当多了。”正在采摘果实的村民邓大姐算起账来满脸笑意。 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正是东场镇深化联农带农机制的缩影。基地不仅提供就业岗位,还通过土地流转、技能培训等方式,让村民深度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据统计,摘果季期间,该基地日均带动40余人就业。村民们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底气与期盼。 从沉香树扎根土壤,到沉香果挂满枝头,再到村民口袋鼓起来,东场镇以沉香产业为桥,既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路,更铺就了一条村民共同富裕路。(莫滟鑫) 来源:东场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