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帮”接到多起投诉,消费者反映在直播平台或网络店铺购买沉香手串、沉香摆件等制品时,普遍遭遇“货不对板”问题——直播间里宣称的“天然野生沉香”“沉水级奇楠”,到手后却变成气味刺鼻的劣质木材,甚至出现掉色、开裂等问题。 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直播电商热潮下,沉香制品的销售究竟藏着多少猫腻?为此,“记者帮”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在某头部直播平台的“沉香专场”直播间,下单了一串标价2500元的“越南芽庄沉水沉香手串”,展开实地调查。 千元手串的“真面目” “记者帮”购得的这串手串,在直播间里被主播描述为“百年结香、油脂饱满,遇水即沉”,还展示了所谓的“鉴定证书”,声称支持“假一赔四”。 然而收到货后,仅从外观初步观察,就发现诸多疑点:手串整体状态与直播间展示的黑油发亮的沉香手串相距甚远;凑近闻时,没有天然沉香的醇厚木质香,反而有一股味道驳杂之感。其质感与此前从业内人士处了解的正品沉香特征,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煮过的沉香,油脂线杂乱扭曲,油脂线内黑油溢出明显 为求专业判断,“记者帮”带着这串手串前往广州沉香协会请求鉴定。 协会会长周天明从事沉香研究与鉴定工作超过20年,他接过这串沉香手串后,首先通过手感比对,还通过鼻子嗅闻,发现这串沉香手串存在疑问。 随后,周天明用专业放大镜观察油脂线,他认为,正常沉香的油脂线是自然形成的,排列相对规整,且油脂线具有内敛特质;但这串手串在放大镜下呈现的油脂线弯曲杂乱,明显不是自然形成的,且油脂线中油脂呈外溢状态。 对煮过的沉香进行鉴别 进一步检测中,周天明通过专业仪器观察手串的表面结香分布,发现其呈不规则块状,且油脂颜色深浅不一、略显斑驳。“这是典型的人工造假痕迹。”他明确判定,“这串手串多是用普通沉香木经过蒸煮后,压入人工合成的油香膏或其他成分,以此增加重量,让其达到沉水效果,实际上与高等级的天然沉香的价值天差地别。” 煮过的沉香油脂线杂乱扭曲并溢出 周天明举例说明:“像越南芽庄的天然沉水奇楠,属于沉香中的顶级品类,每克价格达到数千元,一串标准规格的手串至少要十多万元。直播间里2500元就能买到的‘沉水奇楠’,本身就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他透露,目前市场上这类人工处理的“假沉香”,成本往往只有几十到几百元,但却能通过直播包装卖出数千元高价,利润空间惊人。 直播背后乱象丛生 “记者帮”调查发现,近三年来,随着直播电商的爆发式增长,沉香制品成为直播间的“新宠”。在各大平台搜索“沉香”,相关直播间超过千家,不少主播打着“产地直供”“大师监制”的旗号,动辄宣称“单场销售额破百万”。以沉香主产区之一的广东电白为例,当地政府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直播销售的沉香制品总额突破15亿元,较2021年有显著增长。 真沉香油脂线排列有序,油脂线沉香油内敛 然而,行业“繁荣”的背后,是消费者投诉的同步走高。据黑猫投诉平台统计,关于“网购沉香货不对板”的投诉量,近年来持续上升,反映出该领域消费纠纷的突出态势。 “记者帮”梳理发现,乱象集中体现为:虚假宣传成常态,直播间里“天然野生”“沉水级”“名贵产地”等说辞泛滥,实际货品却与描述大相径庭,产地更是无从考证;售后维权门槛高,消费者发现问题后,商家常以“个人品鉴差异”为由拒绝退货,不少人只能自认倒霉;还形成“证书”造假产业链,电商平台上有商家公开售卖“带钢印、可查编号”的虚假证书,无需实物即可办理,产地、等级随意填写,以此掩盖假货真相。 三招避开“沉香陷阱” 针对直播沉香乱象,广州沉香协会与格厚律师事务所联合发布消费提醒,帮助消费者规避风险: 1.不迷信“低价捡漏” 天然沉香因形成周期长(至少需要数十年)、产量稀少,价格普遍偏高。低于市场价数倍的“沉香制品”,大概率存在问题。若遇到“9.9元抢沉香”“千元买奇楠”等宣传,需格外警惕。 2.留存完整证据链 购买时务必录屏直播全过程,保存聊天记录、订单信息、商品标签等,尤其注意留存商家关于“产地、等级、真假”的承诺。这些证据在维权时将成为关键依据 3.认准正规鉴定渠道 若对商品存疑,可联系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各地沉香协会等权威机构进行鉴定,避免轻信商家提供的“第三方证书”。 格厚律师事务所卢卫国律师强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若商家明确承诺‘假一赔四’,则需按约定履行。消费者遇纠纷可向平台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必要时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目前,“记者帮”已就所购货不对板的沉香手串,向直播平台发起投诉。对方已接受投诉并退回款项,此事已得到妥善处理。 文|记者 彭纪宁 视频|记者罗清峣 彭纪宁 实习生 曹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