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文化网 首页 学习沉香 沉香知识 查看内容
回复 收藏
分享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复制链接

海南沉香究竟为何物?为何让人如此热捧?

7673 0 2025-4-24 12:26 发布者: 李洋

“瑞香科”一条下有“沉香属”,属下种类只有一个:“土沉香,别名:白木香(广州);牙香树、女儿香(广东);莞香(东莞);香材(海南)。” ...

海南沉香究竟为何物?为何让人如此热捧?先看一看权威学术专着的记录。

上世纪60年代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中,“瑞香科”一条下有“沉香属”,属下种类只有一个:“土沉香,别名:白木香(广州);牙香树、女儿香(广东);莞香(东莞);香材(海南)。”该书还对这一乔木的干、枝、花、叶、果做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画图一张;土沉香分布在海南的保亭、陵水、崖县(今三亚)、乐东、东方和文昌等地,多生于中海拔山地或丘陵地;产地除了海南,还有广东、广西和福建。

《海南植物志》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土沉香的形成和用途:“树皮纤维韧性强,色白而细,可作打字蜡纸、皮纸、钞票纸等原料,又可作人造棉,供纺织用;木材有香气。又其树干受损伤时,流出粘胶汁液,沉于土下,日久堆积,凝结成褐黄色或淡黄色固体,名为土沉香,用作香料原料及药用,有良好的止痛效应。”

海南沉香久负盛名。目前可查最先记载沉香的古代典籍,为西汉刘向所撰的《别录》;而海南沉香见诸古籍,最早的当属宋代苏颂(1020-1101年)所着的《本草图经》:“沉香、青桂等香,出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其中的“海南”应是泛指大海之南的东南亚各国,“崖州”则是今天的海南三亚。

历史上提到海南沉香的书籍和文章,举不胜举,而让海南沉香蜚声岛外的,与丁谓、苏轼、范成大等人的着述不无关系。

1023年,北宋宰相丁谓被贬为崖州司户,在琼两年间,他接触和了解琼南风物,对崖州的沉香推崇备至,其所撰的《天香传》写道:“琼管之地,黎母山酋之四部境域,皆枕山麓,香多出此山,甲于天下。”丁谓的文字后来还被苏颂引述到其《本草图经》中。

1097年,苏轼贬谪海南,曾以沉香木假山祝贺其弟苏辙的六十岁生日,且着有《沉香山子赋》,文中“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一句,给予海南沉香莫高的评价。子由也有《和子瞻沉香山子赋有序》,回复其兄。相信苏轼兄弟的文章,在当时的文人雅士中,又进一步扩大了海南沉香的知名度。

此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再次将海南沉香的地位推向了巅峰:“世皆云二广出香,然广东香乃自舶上来,广右香产海北者亦凡品,惟海南最胜。”

海南沉香之“痛”

一位沉香收藏者痛心疾首地说:“从清末到现在,100年来,海南沉香真的是奇货可居,想找到一件好作品来收藏,比登天还难,因为好多手上有货的人,一般都视若珍宝,不愿交流和转让。这都是历史上掠夺性采香造成的后果!”

按其天然属性,沉香本来只是一味药,但经历代文人有意或无意的“炒作”,成为文化消费品之后,又逐渐演化为奢侈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蔡京的次子蔡绦就写到:“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沈(同‘沉’),一片万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了他的观点。

然而,名气和价值也给沉香带来几欲灭绝的灾难。由于竭泽而渔,特别是明清两代过度采香,使得海南沉香资源日渐匮乏。

《海南经济史研究》的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陈光良,从清代屈大均等人的笔记中考查到:明清时期,海南采香业的发展规模比起宋元时代有过之而不及,受“香价百金”、“一片万钱”的巨大商业利益的驱使,不但有数十乃至上百人的采伐组织,而且每次采香都驻扎山岭,劳作时间也“经旬累月”;尽管山高林深、瘴毒疬疾,也置之度外;采香业的兴旺直接导致毁林开路、砍树伐木,致使香树枝干伤残、断根绝种。

康熙七年(1668年),时任崖州知州的张擢士,就看到沉香采办的艰难,于是针对赋贡征收的流弊,斗胆上书朝廷,请求免供沉香,并发出“沉香之种,料尽矣”的预言。后来事态的发展,确实是被张擢士不幸言中了。

最近的100年,可以说是海南沉香的沉寂期,却也是资源的恢复期,其浴火重生,亦应有期。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关灯
微信扫一扫手机浏览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