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香讯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分享

海南周刊 | 东坡的文玩之乐

发布者: 李洋| 2023-3-13 16:55| 查看: 57704| 评论: 1|来自: 海南日报

摘要: 从文房四宝到山野奇石、木中沉香,纵观苏轼的文玩世界,可用多彩多姿来形容。他好物而不役于物,善于在收藏中体悟做人的道理,践行儒家“修身养性”的理念,玩物而不丧志,这才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宋代文人对笔、墨、纸、砚、石、香等颇为讲究。他们争相收藏,摆弄玩赏,相互馈赠并题诗作文,以为雅事。大文豪苏轼在这方面也不甘人后。不同于一般的文玩爱好者,苏轼在赏玩之余,不但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和传说故事,还将收藏的境界提升至哲学的高度,堪称大玩家中的艺术家。

海南沉水香。

一方“天砚”,带在身边

古语有云:美人的镜子,文人的砚台。由此可见,砚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苏轼对砚台的喜爱几近痴迷,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平生字画为业,砚为田”。他酷爱收藏名砚。据传,为了将好友米芾的宝砚“据为己有”,他趁其不备用自己的口水研磨。此举令有洁癖的米芾不得不忍痛割爱……如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还藏有一方传为苏轼所藏的“从星砚”。

歙砚。

苏轼的爱砚、藏砚之路,始自他青少年时期的奇遇。12岁那年的一天,他和同伴在自家宅院里“凿地为戏”,无意间挖到一块奇石。其色浅碧,表面银星闪闪,摸起来温润如玉,轻轻一敲竟铿然有声,再一试还能用来磨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苏轼将此石呈给父亲苏洵鉴别。苏洵说这是一方“天砚”,具有砚的品质,只是形状不太完整。带着对孩子的殷殷期望,他将此砚赐给苏轼,并说:“你获此‘天砚’,是为吉兆,它能保佑你文运亨通。”此砚一直被苏轼视若珍宝,带在身边。不承想多年后当他踏入官场,却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他谪居黄州时,发现“天砚”已难觅踪迹。直至他离开黄州,舟行至安徽当涂,打开书箱,“天砚”才再次现身。苏轼喜出望外,将“天砚”交给儿子苏迨、苏过。宝贝失而复得,还真是好兆头,此后两年苏轼多次获升迁,任过中书舍人等职。

苏轼和“天砚”结缘的经历被他写进了《天石砚铭》。在文中他叩问心扉:世间万物,有的以内在品德为高,有的以外在形貌为高,在这二者之中,我会选取什么呢?

一方小小的砚台,被苏轼视为美德的象征,时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据统计,苏轼文集中仅砚铭就达29篇之多。其中写四大名砚中的歙砚的佳句为:“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在这篇《孔毅甫龙尾砚铭》中,苏轼不吝对歙砚的溢美之辞,将其比拟为阅人无数却不改节操、具备温润朴实美德的君子。这些文字体现了他在面对砚台时内心的精神观照。

《东坡和陶杂诗图》。刘运良作

海南制墨,火烧屋舍

于苏轼这样的文人而言,除了酒以外,还有一种液体也始终流淌在他生命的长河中,那就是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是苏轼在夏日游赏西湖,突遇暴雨时写下的诗句。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苏轼应该是第一个把乌云比作黑墨的文人。由此可见,墨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根据儿子苏过的回忆,苏轼被贬海南时,因岛上无好墨,他只好亲自制墨。就在他半夜烧松脂制黑烟灰时,屋内起火,差点将房子烧毁。虽然次日他从焦黑的残物中只得到一些手指头大的墨,苏轼依然心满意足,一阵大笑后将房屋失火的晦气抛之脑后。

苏轼曾在《书墨》中提到,自己藏墨好几百锭,一有闲暇,便拿出来看墨黑不黑,却发现比较满意的不过一两锭而已。于是他叹道:可见这世上,尽善尽美的东西,自是难得。他又进一步联想到,人的心思真奇怪,“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究竟是事物本来的样子无法令人满意呢,还是人们本不该有那么多心思和想法呢?

由此可见,苏轼收藏墨已非一般意义上的赏玩,他透过一锭锭墨悟出了人生哲理。

为拿回奇石,不惜得罪驸马

宋代赏石、藏石成为风气,收藏奇石也是苏轼的雅好之一。根据其在《怪石供》《后怪石供》两篇文章中所述,哪怕是黄州齐安江中普普通通的鹅卵石,在他眼中也“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在别人眼中,这些石头可能看起来并不稀罕,但东坡觉得它们怪异而可爱,并作文借石说“怪”,说物之丑好,产生于相互比照之中,少见则多怪。苏轼任定州知州时,获一白脉黑石,其纹理如雪浪翻涌,故以“雪浪”名之。

雪浪石。

苏轼收藏的众多石头中,有一块绿色的石头在当时的文坛可谓出尽风头。苏轼将其命名为“仇池”,意为仙境,即理想中的桃源之地。兴奋之余,他写下“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这首“仇池”石诗引来他的朋友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等人次韵奉和,一时传为佳话。

为了这块“希代之宝”,苏轼连患难与共的好友都可以得罪。原来,宋英宗女婿王诜听闻此石也慕名前去借赏。尽管苏轼有言在先:只许看,不许赖,但王诜对“仇池”石恋恋不舍,居然久借不还。为了讨回宝贝,苏轼不顾情谊,一再催还。在一块石头面前,两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一座沉香山,一生兄弟情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里寥寥数笔描摹出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又称“四艺”)。在这幅香气氤氲的文人群像中,自然少不了苏轼的身影。

苏轼的玩香境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他不仅品香、用香,还亲自制香。他历时七年调制出的“雪中春信”香,曾与“黄太史四香”和“返魂梅”香齐名,据说被称为古代最美的三款香。“雪中春信”这款名香以早春梅花初绽时花上雪水进行合香,细细品之能感受到梅香暗浮的意境。如果宋末诗人卢钺得闻此香,定然不会发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感慨。

苏轼也用香来传递情谊。他谪居海南期间,偶然得到一块沉香,觉其造型似一座小山,便为其取名“沉香山子”。适逢弟弟苏辙即将迎来六十大寿,想到兄弟二人分别被贬儋州和雷州的人生遭遇与沉香的形成过程如此相似,苏轼专门写了一篇《沉香山子赋》,与这块沉香一起作为寿礼寄给弟弟。“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在这篇赋中,苏轼以“沉香山子”隐喻在逆境中品格坚贞、自发芬芳之气的君子,鼓励同样处境不佳的弟弟。

从文房四宝到山野奇石、木中沉香,纵观苏轼的文玩世界,可用多彩多姿来形容。他好物而不役于物,善于在收藏中体悟做人的道理,践行儒家“修身养性”的理念,玩物而不丧志,这才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夏冰)



最新评论(1)

手机版|帖子汇|禁闭室|关于我们|帮助|沉香文化网 (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16038076号-1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