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香讯 人物生活 查看内容
分享

饶禹|文化使者浅谈中国传统茶文化

发布者: 李洋| 2022-12-9 13:28| 查看: 62967| 评论: 1

摘要: 饶禹,高级茶艺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对茶道,香道,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有颇深见解。无论做茶、做香,都能从她的氤氲气息中感受到刚柔并济的气质。同时她也乐于把传统文化分享给更多的志同道合人士。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茶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根据调查机构欧睿(Euromonitor)的统计数据,世界上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不是中国,而是土耳其,每年人均消费量是3157克。这使我这样的茶痴对这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对文明的好奇,我降落在了伊斯坦布尔。这个富有西域特色的古城容纳了拜占庭风格的雕塑,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圣索菲亚教堂里阿拉伯文字的书法,耶稣的画像等各种不同文明的符号混搭在我的视野里。忽然我在金角湾的桥头边看到一个很奇特的东西,上面盖了几个水杯,于是跑过去询问此为何物,小伙子告诉我这是红茶,我感到很惊讶,难道土耳其的红茶是这种方式喝的?我满脑疑惑的土耳其红茶就这样被诠释了?我边想边前行,看到很多在桥上钓鱼的渔夫,一手拿杯红茶,一手举着鱼竿,钓取属于他们的蓝鳍金枪。低头望下去,海里的水母若隐若现。

图片

随着旅行的进程,在土耳其的老皇宫参观了摩西的权杖,感到天气寒冷,赶紧躲到餐吧处点了一杯红茶,一会儿端过来杯像含苞的郁金香花朵样玉立的收腰茶杯,一块方糖和茶匙陪伴在茶托上,很是雅致。这一刻起我才开始品位到真正的土耳其红茶。双手捧着玻璃茶杯,远望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使我静静的品饮这玫瑰色的茶汤,香甜的味道意犹未尽,不禁让我猜想这茶是如何冲泡的呢?和我在中国的泡茶方式相同吗?

这个疑问在番红花小镇被解开了。跨过亚欧大陆桥,我来到了番红花小镇。在小镇里曲曲折折我迷了路,走累了进到一家小店里歇息,镇里的小店装修的并不气派但都很温馨,几位居民围在一起热热闹闹有说有笑,我躲在角落要了杯红茶准备发呆,转眼间看到暖炉上在煮茶,老板熟练的给我倒了一杯,配以方糖送了过来。原来土耳其煮茶是上下两个壶摞在一起,被称为子母壶,就是下面专门烧水的大壶,和上面烹煮茶的小壶。小壶内满满茶叶,大壶中的水烧开后倒入装满茶叶的小壶内,再小火慢慢焖煮,不过这个热水不是到达沸点的热水,而是煮开后等了1分钟的热水,这样能更好的保留住茶香。要喝茶的时候,先在杯子里倒上小壶里的浓茶,再把大壶里的热水倒上。热水的多少也会让土耳其红茶口味浓淡不一

图片

根据口味也可以加入方糖调饮。看来世界各国的文明不同,饮茶方式也各有风格,然而世界红茶的鼻祖本是在中国,在中国福建的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以松烟香,桂圆汤为其特色。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以至于当今闻名世界的四大高香茶之一的祁门红茶,也深受英国王室的喜爱。冲泡红茶,我们通常会选用紫砂壶,当然盖碗冲泡也十分讲究,乌龙茶和普洱茶也会使用。然而绿茶往往用玻璃杯品饮,这样能够更好的观赏叶片在杯中翩翩起舞的样子。

图片

在我国有西南,江南,华南和江北四大产茶区。产地不同,滋味不同。工艺不同,口感也不尽相同。比如绿茶会有豆香和清香、红茶会有蜜糖香和红薯香、乌龙茶会有兰花香……风俗不同,饮茶方式也不同,比如西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茶是中国特有的贯穿古今,富有药用,食用,饮用以及地域特征的文化产物。它承载了不同文明不同领域的相同气韵。其实不喝它只是一片叶子,只有喝了才是茶。恰巧得天独厚,生长在最适合的酸性土壤、最云蒸霞蔚的山头、在南坡迎上最温暖的季风,遇到个没有霜冻和冷雨的春天。即便如此,茶树枝头一片青绿茶叶,到一杯好茶,还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偶然。采摘的时候,又恰巧遇到绵绵春雨里难得的晴日,晒茶的时候,还刚好没有落雨天的反潮。光是自然的恩赐这都还不够,采了一辈子茶的农妇的手,从茶树上轻而细的摘;最熟稔的茶农的手,缓而力的炒。时间、火候、温度,每个环节都要亲手控制,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白天采茶,连夜炒茶,一分一秒都耽搁不得。

图片

中唐以前,在煮茶时要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这被陆羽深深嫌弃,“斯沟渠间弃水耳”——这简直是沟渠的废水,他在《茶经》中,只保留了盐来调味。

唐人饮茶,名曰“煎茶”:先将饼茶碾末,置于锅中煎煮,而后再加盐调味,以去除苦味。煎好的茶用长匙舀至面前的小茶碗中饮用。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积淀的艺术在宋代完成了升华。品香﹑斗茶﹑插花﹑挂画,成为宋人的“四大雅事”。宋代点茶法盛行,斗茶成了一种风潮。用带有龙凤图样的模具制成的茶,被称为“龙凤团茶”或“龙凤茶”,宋仁宗时期将“龙凤茶团”精致成无数文人墨客留文盛赞过的“小龙凤茶团”。

举办茶宴、坐谈佛经,成为寺院对外交流时不可或缺的活动。在宋代两百多年精益求精的生活方式中,径山寺禅茶逐渐形成了一套“点茶”、“斗茶”、茶会”、“茶宴”礼法,成为佛教茶礼的代表。佛徒们围坐在一起,按照程序和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先由住持法师亲自调彻香茗佛茶,以表敬意。尔后近侍一一奉献给赴宴者品饮,这便是献茶。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色,接着才是启口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品茶香、茶色,称赞主人品行。然后,说佛谈经,谈事叙谊。“径山茶宴”时既有鉴评各种优质茶叶的“斗茶”竞争游戏,也有把粉末茶用开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

宋代蔡襄《茶录》中写道:“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

宋代点茶步骤如图

图片

准备阶段:

0. 炙茶:将保存的茶饼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份

1. 碎茶:将茶饼用干净的纸密密包裹起来,放在木质茶臼里捣碎

2. 碾茶:把敲碎的茶块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粉末

3. 罗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罗绢做的筛网中,细筛几遍到“绝细”

4. 置盒:将筛好的茶末置入盒中保存

点茶阶段:

5. 入盏:用清洁流动的活水烧至第二沸,冲涤茶盏,趁着茶盏还有温度,拨入茶粉

6. 注汤:用执壶注入少量的水,先将茶粉调成均匀的茶膏

7. 击拂: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出现稳定而持久的泡沫。

8. 置托:汤花呈现出美丽颜色之后,将茶盏置于漆器或同材质茶托之上。

击拂,是点茶的关键,用茶筅、茶筋等工具搅动茶汤,使之产生饽沫,乃至咬盏挂杯。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击拂无力,茶不发力。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直至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止。

斗茶规则如何呢?

讲究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次之。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即击拂茶汤出现的泡沫。斗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被称作“咬盏”。咬盏时间长也不露出水痕,是斗茶胜利的关键。

精于茶道的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至此宋代“点茶道”正式全面替代了唐法。徽宗在《大观茶论》里对于茶盏品鉴也颇有心得:“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也在诗歌《宫词》里也这样写道:“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可见其对于兔毫茶盏的重视珍爱。

黑釉兔毫盏为北宋晚期建窑黑瓷中的上乘佳作,器制经典高雅,是宋代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珍玩的斗茶用具之标准器。大文豪黄庭坚酷爱点茶,曾有诗句云:“松风转蟹眼 乳花明兔毛”……“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古代先贤对茶文化的探索,无不令人顶礼膜拜。

庆元年(1259年), 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径山寺求法,前后五年学成回国,将径山寺茶宴仪式传到日本,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而后径山寺茶礼在日本辗转流传,融入当地文化和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制。而今最接近宋代径山寺茶礼的,则是日本建仁寺。

图片

几百年尘风流转,径山已经不复唐宋的径山。凌霄峰,早已不是茶经里的凌霄峰。凌霄庵不再,凌霄阁不再,凌霄亭、宝光殿……没有甘露泉,没有妙喜庵,没有了明月堂...... 时间带走了这里曾经拥有的,还好留下了茶,给我们细细品味。至于茶,它凝聚了闽瓯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饮着茶,驱除了心灵的郁结,荡涤了心中的愁闷。茶带给人们清闲而平和的感受,牋饮茶时,内心淡泊、纯和,气质高雅,意态宁静。

饶禹介绍

饶禹,高级茶艺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对茶道,香道,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有颇深见解。无论做茶、做香,都能从她的氤氲气息中感受到刚柔并济的气质。同时她也乐于把传统文化分享给更多的志同道合人士,一同体会中国文化亘古不息的精深。



最新评论(1)

手机版|帖子汇|禁闭室|关于我们|帮助|沉香文化网 (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16038076号-1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