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香讯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分享

2022年常德市旅游发展大会|“非遗”展芳华

发布者: 李洋| 2022-12-9 13:05| 查看: 58470| 评论: 1|来自: 常德全媒 企鹅号

摘要: 旅发大会期间,各区县(市)在常德河街中的麻阳街设置非遗体验展示专区,安排了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展示特色非遗产品和特色文艺节目。接下来我们共同了解这些常德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旅发大会期间,各区县(市)在常德河街中的麻阳街设置非遗体验展示专区,安排了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展示特色非遗产品和特色文艺节目。接下来我们共同了解这些常德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澧州糖画

澧州糖画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中国北方,清朝后期出现在澧水流域一带,清末在澧县周边盛行。

澧州糖画制作过程复杂,首先备料,以优质麦芽糖和白砂糖为原料,经过文火化颗粒——大火煮稀——小火熬成半成品,熬制完成后冷却备用。制作澧州糖画时将半成品通过文火熬制,艺人端坐于摊前,待熬制的半成品成金黄色时,执勺在手,经过短暂构思,凝神运气,舀糖、运勺、抽丝、刮片、起止、布局、造型一气呵成,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图画,待冷却凝固后,艺人用一根竹签把作品粘合提拿起来,就完成了一幅澧州糖画。

2018年列入常德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氏锔瓷

锔瓷是一门把破碎瓷器用金属“锔子”予以修复续用的技艺。李氏锔瓷是起源于军营的一门手艺,盛行于湖南省湘西北地区,当代的李氏锔瓷传承人将其祖传的军中金属熔炼技术融于到煅造、金缮、锔瓷手艺之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李氏锔瓷工艺技术。李氏锔瓷上溯三代,已历一百四十年,长年居住地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少数民族乡。家族为回族,祖籍北京,乃明初军籍之后,祖上为煅工铁匠随军驻屯常德,后落籍许家桥开花散叶,一脉传宗。

2021年,“古陶瓷修复技艺(李氏锔瓷技艺)”列入第五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舟制作

汉寿境内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50%,沅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县内河湖港汊纵横,水域宽阔,古日“山野之民农桑为本,水泽之民网苦为业”。千百年来每到端午节,总要举办龙舟赛事。因此,打造速度快的龙舟,就成了各乡村木匠竞技能、比手艺的专项,龙舟打造方法、样式也越来越多。上世纪30年代,文蔚乡郑寅彪从西港一亲戚处学成龙舟工艺,打造的龙舟质量好,划得快,技艺远近闻名。后来他将技艺传给了两个儿子儿子郑四清和郑学友。1980年起,乡村开展龙舟活动,两兄弟捡起老本行,两兄弟在县城龙阳镇分别办起龙舟制造厂,注册“火箭牌”商标和“风火牌”,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也是常德市首次拥有自己的龙舟品牌。

两位传承人改进传统龙舟打造工艺,提高了龙舟竞赛时的速度。他的龙舟有显著特点:一是讲究船身结构。船头尖细,龙头高昂,龙身呈流线型,紧凑坚固,单独设置的龙尾修长翘扬,增添了美学趣味。舟形古朴简约,美观大气。二是注重制造工艺。他将主龙骨改为扁长方形,直接作底板,设在船的横向中间内底部,纵穿船头、船身及船尾,减轻了龙骨自重,且设立了破水木,减少了龙舟的纵向颠簸和阻力。三是精选木料。他挑选高54尺、树围3尺的上等山杉木,使舟身轻巧、阻力小、速度快。

2021年,“龙舟制作技艺(汉寿龙舟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桃源刺绣

历史悠久的桃源刺绣被誉为湘绣之魂。桃源刺绣是地域特征极强、艺术品格极高、传承方式极传统的中国特色刺绣,是当下所见传世量最大、最受藏家追捧的国之极品。桃源刺绣的题材范围、构图风格、造型习惯、色彩品位、精神气质等方面,在全国传统刺绣领域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和特别的雅俗共赏,具有独领风骚的艺术地位。

桃源刺绣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绒线绣; 一类为挑花(俗称十字绣) 。其题材内容多为瑞兽、祥鸟、花草虫鱼及戏剧人物。但不论绣何种题材,一眼就能看出是桃源传统刺绣。瑞兽中常见有貔貅和狮子,还有一些类似狐狸、灵猫、兔、狗的动物,鸟类多为凤凰、山鸡、喜鹊。植物花草最常见者有牡丹、芙蓉及梅、兰、竹、菊等。

桃源刺绣针法丰富,以平绣掺针为主,常辅以盘线针、打籽针、垫针、网格针、盖针、混针、接毛针、抢毛针、齐针、平游针、散套针、虚实针、滚针等近百种。绣出的作品平整细密不露地,色泽艳丽,玉笑珠香,富丽堂皇,端庄大气,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桃源刺绣的鲜明风格。

2021年,“桃源刺绣”列入第五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传统香制作

“传统香制作技艺(熏香制作技艺)”是采用本地香草芷、箫、桂、茅、紫苏、栀子、山苍籽等为原材料,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制作而成。其香气清新飘逸、淡雅宜人,能够调动心智的灵性,有益健康。善德香从祖上传下来,从近代1898年传承人钟有盛在常德迄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其技艺包含分拣、清理、炮制、研磨、筛粉、配伍、调制、窖藏、挤压成型、阴干、窖藏十一大步骤,共30余道工序。

“沅有芷兮,澧有兰”屈子诵《九歌》环香佩礼出,可以说常德是我国迄今为止历史宝物和历史记载最早的香文化源头之一。祭祀以接神灵,健康以浴浓香。佩香,以香养德;焚香以香祛病;制香,以香养生。常德悠远的馨香历史,一直传承引领着经久不断的荆楚文化。其香气特性可作用于皮肤、穴位,通过经络给药,调节神经中枢,刺激内分泌系统,平衡气血,具有醒神开窍、防疫除疾、修身养性之功效。

2021年,“传统香制作技艺(熏香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麻质画

麻质画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夏布印花,到北宋时期又发展为夏布绣(俗称“麻布绣”),到清朝时期又吸取唐朝盛行的布贴画,在布贴画的基础上慢慢分支出一种以麻纤维为主的粘贴画至今。

麻质画是以麻布为载体,以手为笔,以纯天然黄麻纤维粉末设色,运用撒、搓,敲,勾等多种技法,或洋洋洒洒或精雕细琢,纯手工绘制出来的画。是常德独有的特色文化,属常德市武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画过程,一是“刷”,用毛笔蘸上胶水,在麻布画板上,勾勒出想要的图案;二是“撒”,各色麻粉末于手指捻搓间,跃然画板之上,一幅层次感丰富的麻质画就成了。“撒”颜料,看似简单,却十分考验画师功夫。画面的最终效果,全凭手指间的捻搓来把握。颜料撒下时,颜色层层叠加,底层的基色会被下一层的粉末完全遮盖。撒完后,吹走多余的粉末,完整的画面才能呈现出来。

烙 画

烙画又称烫画,古称“火针刺绣”,即用火烧热烙铁后的温度,在物体上熨出深浅不同的褐色图案。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题材广泛,人物,花鸟,禽兽,山水,书法融汇各家画派画风为一体,丰富多彩,雅俗共赏。

汉寿烙画经过近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域和艺术特色,在形象分类烙画和材料制作技巧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严谨的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与工艺体系。

201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AAA为保护单位, AAA为传承人。



最新评论(1)

手机版|帖子汇|禁闭室|关于我们|帮助|沉香文化网 (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16038076号-1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