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香识 香道文化 查看内容
分享

香料不是女子的专属

发布者: 香客| 2021-12-12 22:00| 查看: 102383| 评论: 0

摘要: 他们的身上散发着香味,浴缸中加了香料,而衣服上则挂着香囊。庭院住宅内,幽香扑鼻;公堂衙门里,芳香袭人;至于庙宇寺观,就更是香烟袅袅、香气弥漫的所在了。

他们的身上散发着香味,浴缸中加了香料,而衣服上则挂着香囊。庭院住宅内,幽香扑鼻;公堂衙门里,芳香袭人;至于庙宇寺观,就更是香烟袅袅、香气弥漫的所在了。

1、香料不是女子的专属

沁人心脾的香气也进入了唐朝社会的世俗生活,而在缙绅阶层的生活中就更是如此。我们知道八世纪时有一位王子有一种口中含香的嗜好,除非口中含有沉香和麝香,否则他是不会对人开口讲话的,“方其发谈,香气喷于席上“。

这类人十之八九都是要在香汤沐浴之后,才会去参加社交聚会。如同现代的太太们相互攀比她们的香水、化妆品一样,当时的男人也会互相攀比他们的香料:中宗时代有一种高雅的聚会,大臣们在会上“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结果有一种香膏常常得魁。

韩熙载是十世纪的一位纵情享乐的人,就风流雅致而言,他已经达到了极致。他想方设法要使焚香与自己庭园中的花香自然地融合起来,根据他总结出的经验:

“对花焚香有五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其‘五味说'为:木犀宜龙脑;酴醿宜沉水;兰宜四绝;含笑宜麝;苍葡宜檀。”

与这些风流儒雅的行为相近的是,利用香气来吸引异性,以增添风月场中的情趣。唐朝的河蟹常常是用香来刺激性欲的。八世纪时,长安有一位国色无双、深受欢迎、名叫“莲香”的河蟹,她竟然能够将自己弄得香到这种程度,以至于她上“每出处之间,则蜂蝶相随,盖慕其香也”。

此外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受到宰相元载(他被籍没的家产中有大量的胡椒)保护的河蟹,她的肌肤洁美如玉,从来不需要像别的河蟹那样刻意打扮修饰。这是因为她的母亲很有些先见之明,好像早就知道自己的女儿注定要成为流芳百世的窈窕淑女一样,从小就给女儿喂香吃,这样她的身上就发出了自然的香味。这种事情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2、哪些香更畅销

尽管中国本地的香料和其他土产的质量都非常优异,但是来自异国他乡的奇香,尤其树脂和树脂胶——檀香、沉香、婆罗洲龙脑香和广藿香,安息香与苏合香,以及乳香与没药等等——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是相当可观的。

虽然传到唐朝的这些贵重的香料出产于世界各地,但是它们中绝大多数都是由海船通过南中国海运来的。例如在元和十年(815)诃陵国派来贡献“异香”的大船就是取道南海到达唐朝的。

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而扬州的香料贸易则仅次于广州。唐朝的贵族阶层在使用香料方面毫无节制,他们甚至将香料用于建筑物,根据这种情况推测,当时进口香料的数量一定是相当惊人的。

除了中国的“乞儿香”以及含义模糊的“南海”森林中的无穷无尽的香料和焚香资源——南海树林中繁茂的树木能够分泌出芳香的树胶和香脂——之外,世人公认的印度支那的香料资源优势,使人们想象出了一种能够同时生出所有主要香料的香树。这种树的根是旃檀,节是沉香,花是鸡舌香,叶是藿香,胶是薰陆香。

虽然唐朝官方药典中将沉香、乳香、丁香、藿香、榄香和胶皮糖香液作为配制香料的最基本的六种成分,但是,根据坐落在西安东北方向,靠近祅寺附近的一所叫作“化度寺”的寺院里流传下来的配方记载,混合香料的成分有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和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半两,麝香半两,将各种配料“细挫捣为末,用马尾筛罗烁蜜溲和,得所用之”。这种混合香料在诗歌中通常称作“百和香”。

“百和香”这个词在唐朝之前很久就已经出现了。杜甫有“花气浑如百和香”的诗句,八世纪末九世纪初的诗人权德與在诗中描写了一位闺房中的美女,他在诗中写道: 绿窗珠箔绣鸳鸯,侍婢先焚百和香。

3、人们用香料干什么?

一旦这些气味芬芳的异物到达了唐朝土地上,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能和占有者的需要,它们就会有不同的用途。唐朝奢靡之风盛行,木匠和家具匠往往直接使用木质香材营作各类器具。玄宗朝宰相杨国忠建造的“四香阁”,就是这种挥霍浪费的最有名的一个例证。

史称:“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泥为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但只有豪门巨富才能如此挥霍香材。就一般情况而言,甚至是具有相当资产的缙绅之家,也是遵循习俗,将这些进口之物作为焚香和香脂使用。

在寝室或私宅焚燃香烛,是一件非常舒适而惬意的事情,在唐朝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读到对香蕊和香烛的描写。最有名的是唐懿宗使用过的一种香烛。这种香烛虽然只有二寸长,但是却可以燃烧一夜,而且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带有刻度的香烛,可以用来在夜间计时,这种香烛最初很可能是和尚们在夜祷时用来计时的。在唐朝之前,这种香烛就已经很有名了。六世纪诗人庾肩吾的两句诗就是明证: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有一种香的用法与这种计时蜡烛非常相似,参照庾肩吾诗中第一行的表述,按照现在的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香钟”。这种用法是事先在一个平面上刻好用以区分不同时间的字样,然后将香末撒在平面上,形成精细的花格,细长的香末线将不同的时间标志连接起来。

这样一来,随着香末一路燃烧过去,便可以读出时间。宫廷诗人王建就曾经做过这样一种用来消磨孤寂长夜的计时用具:闲坐烧香印,满户松柏气。 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等到香钟燃尽,已经是黎明时分,诗人也就能够辨认出园中石板上刻上去的字了。

但是在家里以及在平常的仪式中,香是放在香炉中焚烧的。就像李贺在《神弦》诗中提到的玉香炉一样,香炉在古时候是用很珍贵的材料做成的。

正如贵族习惯使其车辇散发出香味一样,在衣物上,尤其是在腰带上悬挂各种各样的香囊、香袋的习惯,同样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唐代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这种习俗,只是气味芬芳的罗勒在这时成了衣香的主要成分。与一般妇女不同,唐朝的后妃宫嫔们特别喜欢使用焚香,一个个浓妆艳抹,香气袭人。

就唐朝人而言,熏香并不是娇弱无力,有失男儿本色的事情:

在九世纪的一首诗歌中,描写了一位年轻武士赶赴一次有京师胡姬歌舞的晚宴的情形,他骑着白马,穿着凤凰图案的花衫,而且“异国名香满袖熏”。甚至连皇帝身上也佩戴着香囊,而在腊日的庆典上,就更是非佩带“衣香囊”不可了。

编辑/香客




最新评论(0)

手机版|帖子汇|禁闭室|关于我们|帮助|沉香文化网 (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16038076号-1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