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在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这座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千年古城里,一股清幽醇厚的沉香香气伴随着鼎沸人声弥漫开来。7月12日,“镇隆沉香文化夜市”第3场于八坊村红楼广场璀璨启幕。这不仅是一场地方特色的市集,更是一次千年沉香文化与现代夜间经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碰撞与融合,为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注入了新活力。 沉香产业: 破茧成蝶,从幕后到台前的品牌跃升 0 1 底蕴深厚,静待绽放 镇隆乃至信宜的沉香种植史,可追溯至更久远的年代。清代乾隆年间《钦定四库全书》中即有关于岭南沉香(含信宜地区)的记载。现代规模化种植则始于1955年从海南引种,并在2000年后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扶持,通过免费发放苗木等方式广泛推广。历经数十载耕耘,信宜市沉香种植面积已突破2万亩,其中镇隆镇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产区。漫步镇隆乡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沉香树,形成“村村有香树,户户闻香风”的独特景观,沉香早已融入当地人的血脉与生活。 0 2 “隐形冠军”的困境与机遇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信宜沉香虽支撑着全国沉香茶叶市场的半壁江山,亦是中药材市场的重要供应源,却长期扮演着“幕后英雄”的角色。产业以原料供应和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多通过贴牌或批发形式流向终端市场,本地自主品牌建设滞后,价值链高端环节参与不足。“有产业,缺品牌;有产量,少溢价”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如何让这深藏闺中的“岭南瑰宝”闪耀出其应有的价值光芒? 0 3 破局之钥:沉香文化夜市应运而生 每周六晚,红楼广场化身光与香的海洋。20余家精选的本地沉香商户与非遗传承人汇聚于此,琳琅满目的沉香原料、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古意盎然的香道用具,以及融合现代创意的衍生品,吸引着来自茂名市区、电白、广西乃至更远地方的客商和游客。夜市热度惊人,首日客流即突破万人次,单日交易额达数十万元。沉香夜市的诞生,恰逢其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和展示窗: 文化赋能,唤醒价值认同:夜市不仅是交易场所,更是文化传播的课堂。文化宣传栏图文并茂地讲述沉香历史、种类与功效;非遗传承人林建强现场演示古法采香、理香、制香的全过程。游客可沉浸式体验香道、品鉴茶艺,在袅袅香烟中,触摸跨越1400年的文化脉搏,深刻理解沉香的稀缺性与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对本土品牌的价值认同。 渠道革新,触达广阔市场:夜市成为连接传统与新兴渠道的桥梁。众多商户架起手机支架,将夜市的火热场景和沉香产品实时传递到云端。“90后”香农阿珍的直播间成为亮点,单场直播观看量轻松突破1300人次,订单纷至沓来。这种“线下引流+线上裂变”的模式,有效打破了地域限制,让“镇隆沉香”品牌声名远播。 业态融合,提升综合体验:夜市巧妙规避了单一产业的单调性。在沉香主线下,融入了信宜特色小吃(如柴枪粉、杨桃鸭)、本土文创手作、亲子互动体验区等多元业态。游客在品香、购香之余,也能满足味蕾、放松身心、享受亲子时光。这种“烟火气”与“文化味”“传统味”与“现代感”的有机交融,极大提升了夜市的吸引力和延长了游客滞留时间,形成了良性的消费生态。 夜经济引擎: 古城蝶变,全域振兴的生动实践 0 1 富民增收,点燃内生动力 夜市最直接的效应,是为当地香农和商户开辟了增收新渠道。一位专程从广西赶来的客商,在仔细品鉴后,豪掷数千元购得心仪的沉香原料,直言“品质地道,物有所值”。 “过去我们的沉香产品主要走批发渠道,外地客商买去贴牌销售。”一位沉香摊主介绍,“如今夜市给我们搭建了直面消费者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镇隆沉香的品质与价值。” 八坊村党总支书记谢海波对此充满信心:“沉香夜市常态化运营后,预计每年可为参与香农带来30%左右的收入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倒逼农户更注重品质,推动整个沉香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高值化方向发展,这才是可持续的富民之路。” 0 2 文旅联动,释放叠加效应 八坊村本身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古书院群(起凤书院等)、大洪国王府(学宫)、民国骑楼街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镇隆飘色”“六双花灯”等璀璨非遗。沉香夜市如同一根金线,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游客白天探访古迹,感受历史沧桑;夜晚则沉浸在沉香夜市的文化氛围和热闹场景中。夜市期间,结合安排的非遗巡游(飘色、花灯)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这种“日游古城,夜品沉香”的模式,成功打造出“绿美生态+深度文化体验”的特色文旅线路。2025年春节期间,八坊村接待游客已超20万人次。夜市的加入,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平均过夜率提升显著),显著拉动了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等二次消费,形成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夜促收”的良性循环。 0 3 侨乡纽带,汇聚发展合力 八坊村历史上是粤西地区重要的“下南洋”起点之一,华侨文化底蕴深厚。当前,村内标志性的骑楼街区正依托“百千万工程”进行升级改造,目标是打造具有浓郁南洋风情的特色商业街,并规划建设侨乡文化展馆。沉香夜市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蓬勃活力,成为吸引海外乡亲回乡探访、寻根问祖的新磁极。熟悉的乡音、馥郁的乡味(沉香)、热闹的乡景,深深触动着侨胞的乡愁。不少侨胞在夜市流连,或慷慨解囊支持家乡产品,或积极建言献策。这缕夜间的“香”气,正成为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的新纽带,也为推动镇隆沉香产业与国际市场、南洋文化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打开了想象空间。 0 4 校地合作,注入青春动能 产业的升级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等高校积极投身镇隆沉香产业发展,组建师生实践团深入八坊村。他们不仅精心拍摄产业纪录片《信宜沉香》展现沉香从种植到成品的全过程,更利用专业所长,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形式,成功推广了沉香眼罩、沉香精油皂、沉香纯露等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这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渠道,为古老的沉香产业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加速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的对接。 未来展望: 打造岭南沉香文化超级IP 镇隆的雄心不止于一个成功的夜市。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清晰的蓝图正在展开: 深化非遗融合:计划将“镇隆飘色”“六双花灯”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更深度、更常态化地融入夜市场景,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展演IP,提升活动的观赏性和独特性。 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从原料和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跃升。重点开发沉香精油、高端雕件、养生保健品、文化创意礼品等,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拓展利润空间。 建设产业高地:依托“窦州古城”大型文旅综合体的整体规划,积极谋划建设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沉香产品集散中心、品鉴中心、文化展示中心,巩固和提升镇隆在沉香产业版图中的地位。 品牌价值提升:设定清晰目标,力争在未来三年内使“镇隆沉香”“窦州古城沉香”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认知度和市场溢价能力显著提升,增幅目标50%以上。让信宜沉香彻底告别“幕后”,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产业发展的“台前”,成为代表岭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当最后一缕沉香青烟缓缓升腾,夜市的人潮渐渐散去,留下的不仅是可观的经济收益,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从唐宋时期舟楫往来的沉香贸易枢纽,到如今灯火璀璨、香气袭人的沉香文化夜市,镇隆八坊村的变迁,是古老技艺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文化名村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创新性发展。这缕穿越时空的夜“香”,不仅点亮了乡村的夜晚,温暖了百姓的生活,更向世界昭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便能焕发出驱动一方水土蓬勃向前的持久力量。镇隆沉香的故事,在千年古城的夜色中,正翻开更加馥郁芬芳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