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广西日报社爱上非遗(有梦乡村)全媒体工作室主办的第2期“非遗之城”主题沙龙在南宁桂之香非遗沉香体验馆举行。 沙龙活动上,广西沉香协会会长、北流沉香线香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韦志雄,为到场的近20位传统文化爱好者作了“沉香的历史底蕴”“北流沉香线香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广西沉香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等主题分享;青年古琴师韦庆炳以袅袅沉香为衬,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流水》《神人畅》古琴曲演奏及赏析;非遗沉香线香制作技艺家传第五代传人韦勇聪现场指导来宾进行沉香线香制作体验。 沙龙现场。记者 祝萌 摄 轻烟袅袅升腾,沙龙参与者沉浸于沉香雅韵之中,静心聆听古琴演奏家韦庆炳弹奏经典曲目《流水》。记者 祝萌 摄 “沉香是树木历经伤痛与岁月沉淀的结晶,八年成材,十年成香,一炉香火,承载的是华夏文明的呼吸与脉动”。广西沉香协会会长、北流沉香线香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韦志雄说道。沙龙现场,他从宫廷礼器到文人雅物,从宗教供奉到百姓日常,回溯沉香的深厚历史底蕴,解析沉香形成原理与分类体系,为大家揭开了沉香的神秘面纱。 韦志雄介绍非遗技艺的历史沿革。记者 祝萌 摄 《辞源》中有“凡草木有芳香者皆曰香”。香,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的文化体系。沉香作为“众香之首”,其历史文化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而广西沉香的历史也逾千年之久。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地理志》载:“容州土贡:朱砂,水银、沉香”;清《嘉庆广西通志》中同样记载沉香已被列为广西地区的贡品之一。北流市是广西沉香核心产区,清代已有香农采香制线,以换取盐布等生活物资,形成“采香—勾香—制香”的传统产业链。2023年,北流沉香线香制作技艺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沙龙现场展示的沉香木。记者 祝萌 摄 广西传统沉香产业的发展也曾遇到瓶颈。广西是全国传统白木香树种植最多的区域,但由于其结香周期长达10—20年,优质的人工放香技术未得到普及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广西在高端香市场的供应力受限。 近年来,广西林科院与北流市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启动良种筛选项目,致力于培育更优质的沉香品种。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广西第一个沉香良种——“桂香1号”于2024年获得自治区良种审定,其结香周期缩短至6年,超国家一级沉香标准,出香率达38.57%,为普通沉香的7倍,广西沉香的品质和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桂之香非遗沉香体验馆沉香展示柜。记者 祝萌 摄 现场来宾品鉴沉香木的淡淡香味。记者 祝萌 摄 北流沉香线香制作技艺分为净选、研磨、筛选、配比、制团、制香、干燥、整形、陈化、包装等工序。 在沉香品鉴和体验环节,沉香线香制作技艺家传第五代传人、“00后”制香师韦勇聪分步教学线香的制作,并科普沉香知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他介绍,“制作沉香手工线香、香牌等项目,是非遗沉香体验馆的主打体验项目,也是手工达人比较喜欢的项目之一,做好的线香可以寄放在体验馆阴干,大概3—7天以后就能来取了。” 韦勇聪介绍手工线香的制作技艺。记者 祝萌 摄 制作线香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记者 祝萌 摄 线香制作步骤中的捶香、醒团、成型、风干。记者 祝萌 谢琳琳 摄 韦勇聪演示外焰点香的方法。记者 祝萌 摄 “非遗之城”是广西日报非遗传播团队在实施4年“广西非遗传承计划”基础上,深化非遗传播的全新载体。项目通过非遗寻城记、对话非遗人物、非遗直播间、“非遗之城”主题沙龙等形式,探索全新全媒体传播形态。“非遗之城”主题沙龙是聚焦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热点事件、群众关切、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等议题,组织专家学者、业界人事进行广泛讨论,开展非遗体验式传播的一种活动形式。 未来,广西日报社爱上非遗(有梦乡村)全媒体工作室将持续联合各类非遗体验场所,以创新多元的形式举办“非遗之城”系列主题沙龙,为热爱传统文化的群众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让非遗在生活中“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