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海外贸易的全盛期,香料占据了交易之物的大多数。泉州、福州、漳州等港口作为海上交通要道,为香料输入中原王朝提供了便利通道。据称,漳州地区的香料曾经多至“香尘载道,玉屑盈忂”。 悠久的香贸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在宋元时期贵为重要进口商品的香料,到了明初却成为被明令禁止的番香。《明太祖实录》载“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民间祷祀,止用松、栢、枫、桃诸香,违者罪之”。另据顾炎武《日知录之余》所引,明建文三年(1401年),礼部又专门出台针对番香的禁令。广东地方政府还在此基础上作出更详尽的要求,强调华夏祭祀活动中所焚之香只能取诸中华本土药材。 这种史无前例的抵制缘何发生?朱元璋建国后确实躬行俭朴,但他之所以对番香如此戒惕,动机除了阻绝导致前朝覆灭的奢靡之风,更在于认定“海外诸夷多诈”,导火索可能是爪哇国杀害明朝使团事件和安南接二连三的欺瞒行为,更大的隐患则来自“西北胡戎”,即元蒙残存势力的持续威胁。朱元璋忧虑,在番香融入国人生活的过程中,异国文化也伴生性地侵蚀国人的思想,危及自己所致力构建的礼制标准与文化系统。到了永乐时期,统治者依然沿袭着太祖高皇帝的禁令法度。明嘉靖四年(1525年),整个沿海地区几乎处于关闭状态。 与海禁政策相配合的则是朝贡贸易体系,即要求周边国家派遣使臣入朝进贡奇珍,再由皇帝颁赏等价甚或更高价的礼物,带回属国作为回馈。香料便是重要贡品之一,来航的船只多取道南海。根据史书记载,仅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彭亨(今马来半岛东部)进贡胡椒2000斤、苏木4000斤及檀香、乳香、龙脑香等香料。清中期以后,许多香料产地沦为欧洲殖民地,资源被欧洲商人所垄断,朝贡香料贸易才彻底终结。 从结果来看,禁香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开放了漳州月港作为唯一合法的民间自由贸易商港。香料贸易虽一度停滞,香料却深入人心、绵延至今,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首先,上古中国焚香用香的习惯根深蒂固,外来文化加强和丰富了这一传统。《诗经》《楚辞》《尔雅》等古籍中都有使用芳香植物的记载。在篆书中“香”字的写法由“黍”与“甘”合成,形容作为贡品的黍稷蒸煮后散发的芬芳气息,引申为声名美德或邦国荣光时也叫作“馨香”。在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和民俗礼仪产生影响之前,古人主要通过“柴祭”来求神,即焚烧兰、蕙、椒一类的素馨。苏轼的《沉香山子赋》曾评述上古时期中国传统香料的使用,“以芸为香,以兰为芬,以郁鬯为裸,以脂萧为焚,以椒为涂,以蕙为熏”。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起,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至唐代获得长足发展。寺庙对于特制专用的香、烛之需求大幅增加,本土香料一时无法满足宗教用香的缺口,统治阶级不得不通过对外贸易补充大批焚香原料。唐代由印度等地传入中原的外来香料以树脂和香花型为主,含旃檀香、郁金香、胡椒、荜拨等。得益于海运水运亨通,香料贸易在两宋期间达到鼎盛,宋廷安排了专职从事香料贸易的“香舶”。泉州每年进口香料10万公斤以上,居全国贸易量前茅。另一个小高峰发生在“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每次都带着不计其数的香料“充舶而归”。 其次,番香已同博大精深的中国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在原有佛教用香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香火观念。香在梵文中称为“健达”,常常直指与佛有关的物事,如“香殿”“香塔”“香山”等。这些用语传入中国社会后也产生了类似的效应,唐朝时“香”字已基本用于神佛相关事务,如“香界”指佛地,祭祀点燃的芳香木料叫“香火”,燃香、上香、香花供养、香火因缘等词语也流行开来。人们相信“香为佛使”,有“宣芬、散馥、腾欣之用”。 和乐、舞一道,香在中国上古文化中也属于贯通天人之介质。因此,宗教关于烧香的功能论与古代中国的用香理念一拍即合,迅速融通。中国对印度行香礼佛传统作了改造,香主要作为供养的仪物而存在。佛教的合香观念也适应了中国的用药观念。唐宋时期,从宫廷及至民间,我国开始尝试自主制造混合香料,并发展出独特的调配方法和香型选择。薛爱华在《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区分了东西方制香配料的差异,东方所用主要为沉香,再配以乳香、檀香、丁香、麝香和甲香。 至此,中国与宗教相关的烧香史可以大体概括为三个时期。汉武帝之前为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仅为祭祀之用,受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汉武帝到三国为引进期,因武帝奉仙,神的地位被抬升,香品逐渐实用化,印度、锡兰、苏门答腊等地香料开始传入中国;隋唐以后为普及期,两广和海南诸香的大量涌入,拉低了香料的市场价格,加上儒释道三教尚香,风气大展。 最后,在世俗化和大众化的层面,香料本身已在保留传统朝拜用香的基础上,拓展出功能香、保健香、观赏香,化身文化消费符号之一,成为民间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香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世界文明交融互鉴史。异域香料的引入,既丰富了国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参与了中国独特的礼仪文化观念的长成。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