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香识 香道文化 查看内容
分享

闻香识古人,百余件香器见证千年香文化

发布者: 李洋| 2022-7-8 10:20| 查看: 102344| 评论: 0|来自: 南京日报

摘要: 西周玻璃尖底香料瓶、六朝红陶香炉、唐代香炉与香插、宋代香炉与香薰、辽国檀香人物立像、明代琉璃香薰、清代桃花冻香炉……近日,“香道芳器——古代香器专题展”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幕。

闻香识古人,百余件香器见证千年香文化

  西周玻璃尖底香料瓶、六朝红陶香炉、唐代香炉与香插、宋代香炉与香薰、辽国檀香人物立像、明代琉璃香薰、清代桃花冻香炉……近日,“香道芳器——古代香器专题展”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幕,展出了百余件不同年代、材质和形态的香器和展品。

  早在先秦,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就开始盛行;战国时期,香薰炉博山炉制作精良;到了汉代,香已经成为主要的贸易货物之一;明清两朝,香学成型,香炉已经成为文人书斋的标配。“红袖添香夜读书”,描绘的就是文人在书斋读书时焚香的优雅情致。从这场古代香器专题展可以看出,“香”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熏燃、悬佩、涂抹,甚至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映了人们对“香”的钟情以及精致的生活情趣。“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内涵,传承至今。

  四五千年前

  长江流域的先祖已开始使用香品

  “我们古人用各种木质的材料焚烧,用来祭祀生火,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香气,并从生活中获得了体验。”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兴平介绍,从先秦时期邀天集灵、祀先供圣,到两宋时期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熏香被赋予了诸多精神寄托和文化底蕴。

  在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带有香气的柴木与其他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中国的传统用香还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发现了5000年前的陶熏炉炉盖;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炉;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竹节纹灰陶熏炉,其样式与后世的熏炉一致,并且造型美观,堪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奢侈品”。

  本次香器展展品均来自收藏家徐文举的个人收藏,其中最古老的一件香器是西周玻璃尖底香料瓶。徐文举告诉记者,当时生产玻璃,主要是作为玉器的替代品,和现代我们看到的玻璃有所差别。

  当时熏香还有一种用途——《周礼》中这样记载:“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这说明薰香源自古人熏烟以趋灭蚊虫,并消除秽气,以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周朝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诗经》共载录本草及有关生物291种,其中芳香类香料有青蒿、芸香草、兰香、菖蒲、白茅、益母草、艾叶、泽兰、檀香等9种。

  春秋战国时,香气作为一种形式,开始在文人雅士中传播。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可见,“香”作为文化,这时已初现。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风磨铜

  做成了大明宣德炉

  香文化的世代传播,离不开燃香、品香、熏香的专用器皿和与之相匹配的专用工具。战国时期,中国人在室内焚香最先用一般的铜炭炉,直到汉代,由于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才出现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如博山炉、金鸭等。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诗仙李白所作《杨叛儿》中所提到的博山炉,在两汉时期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博山,即汉代仙家所指的仙山,亦即《列子·汤问》中归墟五山(一曰岱舆 、二曰员峤 、三曰方壶 、四曰瀛洲 、五曰蓬莱 )。其实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无平坦之地。此炉取博山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

  据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炉身类似较深的豆形,炉盖铸出错落有致的山峦,因山峦形似雕镂出烟孔,奇珍异兽奔走山间,金丝和金片错出优美舒缓的云纹,制作精美、工艺精湛,代表了西汉时期青铜博山炉的最高水平。后出于保持清洁的需要,或是象征“海上仙山”中“海”的需要,出现了承盘。当炉中焚香,飘出袅袅香烟,缭绕炉体,犹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

  在本次展览中,就有六朝红陶博山香炉、唐代香炉与香插、宋代香炉与香薰、辽代檀香人物立像、明代琉璃香薰、清代官作与民作琉璃香炉以及鼻烟壶和品香工具等。还有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制,以及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等,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通过这些香器,可以了解一些古人的日常生活。

  展品中一件铜质宣德炉格外引人注目。徐文举告诉记者:“这件香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所使用的材料正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风磨铜,这是当时国外进贡给皇家贵重的金属材料,这件香器的身为双面银掐丝开光,上面有人物、桥、竹林,构成了一个全貌风景图,工艺难度非常高。”

  在一众深色香器中,还一件桃粉色的香炉非常抢眼,徐文举告诉记者,“这是清乾隆年间制的桃花冻香炉,它的工艺简洁,难就难在如何烧制出它器身很自然的粉红色,如此颜色不落俗套,文人的风雅之气全在里面。”

  宋代香文化鼎盛

  苏轼黄庭坚都是制香高手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这里面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种闲事,其实就是宋代的“文人四艺”,即“四雅”。展品中,一个拥有高高三足的宋代天青釉香炉引人关注。它器形古朴、挺拔,折沿口,非常简洁。徐文举告诉记者:“宋代是我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焚香是社会各阶层共享的风尚。”

  宋代对外贸易更加发达,巨大的商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南亚、西亚的各种香料,源源不断地运输到泉州、广州港。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了一艘宋代末年的沉船,是远洋归来的商船,出土物最多的是香料药物,有4700多斤。

  宋代的用香群体扩散到普通市民。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多处描绘了与香事有关的景物,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香铺,意思便是说,刘姓人家经官府特许专营的香铺,有上好的沉香、檀香、乳香等香材。由此可见在宋朝香广泛应用于生活。

  两宋时期,中国香文化处于鼎盛时期,宋代的文人雅士将焚香引为雅事,他们常互赠香名、应和酬唱,不亦乐乎。在《全宋词》中,与香事有关的词就有两千多首。

  王兴平告诉记者:“宋代是我们古代美学境界最高的一个时代,宋人精致的生活方式和闲适的生活智慧,无不让现代人艳羡。”焚香,在宋朝士大夫群体中非常流行,许多人们熟悉的宋朝名人,比如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不但喜欢焚香,而且是制香的高手。

  苏轼曾做《翻香令》其中写道:“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苏轼擅长调制合香,他调制的一款合香,炙烤时,能散发出一股清新的梅花之香,配方得自宋代名臣韩琦,因而取名“韩魏公浓梅香”。

  苏轼的弟子黄庭坚,更是制香的高手。黄庭坚曾说:“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他在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朝有四款很有名的文人合香:意和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合称“黄太史四香”,就是黄庭坚调制出来的。

  热播剧《梦华录》让大众知道宋朝人喜爱斗茶,其实,他们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斗香。那时,经常会有人专门寻找一个日子,让每个参加斗香比赛的人带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让所有在场的人共同评判。

  明末学者、香学家周嘉胄所著《香乘》的第十一卷中就专门记录了这种斗香的具体活动方式:“ 韦武间为雅会 , 各携名香 , 比试优劣,曰香会。”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更多的用香方式,例如“隔火熏香”,即将炭火点燃,埋于香灰中,上面放置隔火片,材质为云母、银等质地,之上再放香料。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过一首《烧香》诗,诗中说:“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有香不见烟”是宋朝式焚香的特点,要知道宋人焚香,追求的是淡雅清逸的芬芳气息,并不喜欢太浓烈的香味。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喜爱香的人也越来越多。主办方表示,举办此次展览,旨在追溯中国香文化历史,期待更多有识之士参与保护古代香文化遗产。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最新评论(0)

手机版|帖子汇|禁闭室|关于我们|帮助|沉香文化网 (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16038076号-1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