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新主题
分享
查看: 107081|回复: 0

香炉:因香而生

[复制链接]

香炉:因香而生

宁静致远 发表于 2016-1-4 10:16:53 浏览:  107081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家国动乱中仓皇南渡,相依为伴的丈夫赵明诚又撒手人寰,流寓江南的李清照清晨初醒,枕边人已不再,焚香早已燃尽,香炉也仿佛感染了悲凉的情绪,像水一样寒透心底。

在李清照的审美意象里,悲伤的时候常有香炉为伴,不论是“瑞脑销金兽”“玉炉衬是袅残烟”或是“梦断偏宜瑞脑香”,香炉都熏染出深深浅浅的哀愁,弥漫在字里行间。在其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

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

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234.jpg

香炉专为焚香而设计

追求美好的气味是人类的天性,嗅觉环境的好坏不只是关系到生活的品质,也是在各种正式而庄重的环境中,体现了一个人的恭敬有礼。因此在没有香水的古代,焚香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百官入朝觐见天子或拜访尊长时,要把衣服熏得香香的,这样才算不失体统。读书的时候,焚烧一点香草,一来能去除屋中腐气臭气,二来也可以振奋一下精神,有益于理解和记忆,提高看书效率,故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句。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便这样出现了,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广泛地接受了。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作为香的良伴益友,香炉也从庙堂走向了书房,真正成为了雅玩之物。

345.jpg

以炉焚香是一种精神生活

在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中,香炉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宋人每每以“小阁”、“小室”等称其书房,可见那时的书房是很小的。但是书房虽小,书案上的东西却不少,笔、墨、纸、砚、书、镇尺等等,这些作为读书之用足够了,然而宋人往往还要放上一具精致小巧的香炉,炉里焚着香丸或香饼。

每每想象这种场景心中不由生出一种对古人莫名的敬仰,焚香之后青烟缭绕,斗室之间洋溢着柔和的美,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恬静,使人产生冥想的心情。在那里,一切世俗的患得患失皆作云烟散去,摒弃了社会施加的羁绊,时时与自由、自然相会。

以炉焚香是文人精神生活的一个内容,在明代依然盛行不衰。这一时期,文人的精神生活在修身悟道理论的导向下,具有鲜明的博雅清玩的格调。获得炉中美器是文人品味的象征,日供三灶香是文人精神的幸事。

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宋代时,香炉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了。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比如宋代的《槐荫消夏图》,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人在户外乘凉,慵懒地躺在槐荫之下,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只香炉,从他惬意的表情上,仿佛可以闻到空气里的清香。

在长久的历史文化生活中,香炉所体现的人文色彩是不可磨灭的,从最初的生活用品到宗教信仰,从精神生活到修身悟道,在人们品质生活中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播中国香文化 · 弘扬民族正能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中级会员

277

主题

4

回帖

90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07

手机版|帖子汇|禁闭室|关于我们|帮助|沉香文化网 (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16038076号-1 )

Copyright © 2016-2025 X16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6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