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神 发表于 2021-12-24 10:37:16

文徴明作品

文徴明是继“吴门画派”开创者沈周之后,吴派将近半个世纪的掌门人,以缜密工致、文静清雅的细笔画著称,他门人、弟子众多,真正成就了这个画派。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其斋号有停云馆、悟言室、玉兰堂等,故又号停云


文徵明《东园图卷》(局部),1530,故宫博物院藏
东园位于南京钟山东凤凰台下,原是明代开国重臣徐达的赐园,名为“太府园”,后来其五世孙徐泰时加以修葺扩建,更名“东园”;画作描绘的是文人在东园雅集时的情景
虽然出生于名门,但文徴明并没有从小就表现得天资聪慧。事实上,他小时候很迟钝,发育很滞后,让父母都很崩溃。据说他五六岁还有点站不稳,到了八九岁还说不清楚话。
13岁时,文徴明跟着父亲在山东博平县,这个时期,他终于渐渐开悟,显露天赋秉异,并以勤补拙,每日背诵书文百千言。等了这么久,老天爷才为他打开醒世天窗。
▼请横屏观看


文徵明《石湖清胜图卷》,1532,上海博物馆藏
半生求功名而不得
16岁,文徴明回到了家乡苏州。他先后认识了唐伯虎和比他大10岁的祝枝山,还跟随比他大11岁的都穆学诗。文徴明与唐伯虎结交后,常常相互切磋画法,此后正式开始习画。
文徴明跟唐伯虎同年出生,但是落魄文人唐伯虎只活了54岁,而他活了90岁,比唐伯虎的艺术生命整整多出36年,相当于活了唐伯虎的两辈子。仅仅这一点,文徴明就获得了格外令人骄傲的发展机遇。


文徵明《古木寒泉》,154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行书陋室铭》,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三友图卷》(局部),1542,故宫博物院藏
文徴明始终牵挂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书画虽然只能算业余雅好,但他自己认为“画是生平业障” ,可见他多么享受绘画,欲罢不能。
苦不堪言的职场生活
54岁时,文徴明的才华终于受到工部尚书李充嗣的赞赏,受其推荐以贡生(成绩拔尖的秀才)进京,经过吏部考核,成为翰林院待诏。这个职位很低,从九品官,俸禄也低。
即使如此,文徴明依然怀着一腔热血,希望有所作为。然而,翰林院的大多数人都是进士出身,看不上这个文秀才。这让在家乡过得自在滋润的文徵明,感到巨大落差。
再说,他当时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人很多,由此也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有人甚至公开说,翰林院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匠在这儿?
文徴明无比郁闷,第二年就想请辞回家,未果。他接着目睹了官场更多的黑暗腐败,三次乞归,终于57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南京博物院藏
此时的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能无恙归来,心中庆幸不已。此时的他,也再不用去应试那枷锁似的八股文,也不用如履薄冰似的体验官场的风险,总算可以安安心心地做一个自由的文人雅士。
于是他在住宅东边又建了一小室,取名为“玉磬山房”,用以吟诗、写字、绘画,又“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 ,过着那种“人望之若神仙”的生活。


文徵明《墨竹图》,吉林省博物院藏
这才回到文徴明的本心。他终于可以摒除杂念,淋漓尽致地挥毫;而且,回到家乡,每日在自家园林中静心修为,精进丹青,这也让文徴明的晚年作品臻至炉火纯青,他的声誉也愈发卓著。


文徵明《江南春词意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不过,那三年痛苦的翰林院待诏生活,也不是白折腾了一回。它一方面让文徴明彻底灭掉了半辈子求仕途的心,终能安下来全心创作;另一方面,他去京城当了官,这当然是引以为傲的资本,让他回乡后声名更大,书画也更加炙手可热。
他儿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写道,父亲辞官返乡后,四面八方求请书画的人纷至沓来,父亲都随之答应,从来没感到厌倦……就这样过了三十多年。


文徵明《兰竹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在艺术创作上,他是个特例,只见书画变“老”(成熟老辣),却不见人老笔衰。文徴明的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和行书,竟日不倦。
或许是晚年生活十分饱满而惬意,德高望重的文徴明一直活到90岁的罕见天龄,比他的老师沈周还高寿。他登仙之前,仍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徵明《醉翁亭记》,155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徴明作品